京杭大运河是如何穿过长江、黄河的
曾几何时,京杭大运河是华夏大地上最重要的交通和经济大动脉,它日复一日地忙碌着,把南方的粮米、丝绸、瓷器源源不断运输到北方,以经济中心支撑政治中心,对全国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样的长度稳坐世界第一大运河的宝座,大运河的水就来自上述几条大江大河。
说起京杭大运河,很容易联想到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修建于秦始皇时期,但秦始皇不是白手起家,让万里长城平地而起,而是把战国时期各国已有的长城连接起来,才形成万里长城的规模。同样,京杭大运河也不是一口气挖出来的,而是由好几段运河沟通连接而成。
京杭大运河与长江、黄河交汇时,会面临一个问题——河床高度不同。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它的河床和水面高度与长江、黄河的河床和水面高度都不一样。特别是黄河乃有名的地上悬河,河面高度比地面高很多,如果任由它的河水向大运河中倾泻,黄河水一定会改道把运河河道湮没甚至冲垮,这是“水往低处流”的天然原理。
所以说,在自然界我们是看不到两条河流“十字形”交叉流淌的,只能是一条河流汇入另一条河流,但大运河却和长江、黄河实现了“十字形”交叉流淌,解决是船闸。
在大运河和黄河交汇河段,设置了一道道船闸,每两道船闸之间的空间叫做闸室。
当船在下游向上驶,即由低水位进入高水位时,先排泄闸室内的水,使得水位将至与下游水位平齐,此时打开下游的船闸,船便可进入闸室;然后关闭下游船闸,向闸室内灌水,使得水位升至与上游水位平齐,此时打开上游的船闸,船便可以驶入上游。
当船在上游向下驶,即由高水位进入低水位时,操作程序相反。
所以说,当船只走到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和黄河交汇处时,并不能一下子直接通过,而要借助一道道船闸,逐级提升或逐级下降,才能顺利通过,这些船闸平时是封闭的,只有船只通过时才根据需要进行相应操作。
其实不光京杭大运河,古今中外所有水位落差较大的运河河段,都会采用这种船闸来实现通行,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因为两端的海平面落差,设计了三道船闸确保船只顺利通过;世界上最大的船闸也位于,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船闸。
根据史料记载,是世界上建造船闸最早的国家,早在秦始皇开凿灵渠时,就设计建造了称为陡门(斗门)的闸门,与当今船闸原理完全一致,我们祖先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你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
我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就是这是古代在欧亚大陆上的影响力所及之处。以及国内城市对丝绸之路起点的争论与独占。
侠义的丝绸之路是指两汉开辟的中原通往西域的贸易、交流与边防通道。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此外还包括大约在5世纪前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从宋始自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
所以整体来说,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中原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力所到之处。
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新疆,到中亚与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国内的起点并不是仅指两都,作为一条对外贸易交流通道,国内的起点严格来说起自丝绸、茶叶、瓷器的产地,起点就是。
丝绸之路除干线外,还有许多支路,而且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各条路线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断有新的道路开辟。
近年有些学者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道路,因此称之“绿洲道”。将通过北方游牧民族开拓的道路称为“草原道”,将南方海上航道称为“海上丝路”或“南海道”等等。也有学者强调某种商品或宗教的重要性,把丝绸之路叫做“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香料之路”、“陶瓷之路”、“之路”等。
现在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并,上升到国家级顶层战略层面,与欧亚大陆国家互通互联,共同发展,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如何以《牵肠挂肚》写藏头诗
藏头诗巜牵肠挂肚》
牵思系梦几十载,
肠扭情结忆当年。
挂屏追影泪两腮,
肚明余悸伤无限。
湮没于历史600年的蒙山大佛是怎样被发现的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
关于蒙山大佛还有一段传说:
北齐天宝初年文宣帝高洋移出宫门,行至白龙洞前遇一仙人。气即脉也,脉即晋阳龙脉,得晋阳者得天下。如能佛震乾坤,可保几代皇。高洋返回晋阳宫后,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于是由高僧主持的蒙山并州大岩寺附近凿佛事宜就此开始。
他们开始选风水、定规制、拟草图、择工匠。一项物象与心灵的创造就此开始。历经五代帝王、二十余载,曾有“一日燃油万盆”之盛景。终于在北齐后主高玮时(551年左右),大佛就此面世。
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
后来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巡幸晋阳故地,瞻礼蒙山大佛,武则天为大佛举行了披戴袈裟的仪式,因此蒙山大佛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一时间五色之光洞烛山川、道俗瞻者数千万众,轰动并州,可谓壮观。
【大佛重见天日】
公元844年唐武宗灭佛,开化寺佛阁被毁。蒙山大佛就此暴露在风雨之中。后来李克用参拜蒙山大佛后,重建开化寺佛阁。元朝末年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之间。显赫了800年的蒙山大佛就此湮没于历史600多年。
1983年,一位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调查地名的时候发现这里有很多带寺的地名还有一处地名叫大肚崖。经过调查他发现大肚崖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头像已经遗失。就此蒙山大佛重见天日并轰动世界。
尽管多方探究和寻找,佛头始终未能找到。
未修复前的蒙山大佛
修缮中
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