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的《庐山瀑布》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你喜欢哪一首
同为唐诗,同为写庐山瀑布,又为何李白的《庐山瀑布》为千古神作,而徐凝的《望庐山瀑布》却被苏轼一般称恶诗?如果没有苏轼那着两首诗一较高下,分开来上去看的话,哪一首更好?大都都知道,估计李白的好。
可是事实上哪里?徐凝的“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在和白居易的诗会中确实是惊艳四方,拉了张祜的脸子的,为啥却不能和李白的抗衡?
我们具体看分析下。知其然而敢问其所以我然,不妨究竟。
因为徐凝这首作品知名度相对小,我们先看这首:
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未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还不知道大家接着读什么感觉,先先不说内容,看了一遍读下了,气息是不顺的,就好象开着车在路上走,石头真的有点儿多。平仄这般运行不畅,这诗必定不是格律诗。肯定,也很有可能是古今发音变化都很大,但是我们就算是用上承唐韵的平水韵来检验分析,虽说是押韵的,对仗问题肯定极多。
正如首句“虚空”、“落泉”,“空”字确实是多音字,但和“虚空”共用,必然是发平声,则首句“二、四”位置上是仄声字。“雷奔”、“入江”又是这样,不过上下句也还没有相对。
这那就是一首古体诗。不像有是古体诗,确实不和平仄格式,但却发音很流畅,这两句其实从如今的范读层面来说,是的很一次的,跟如何确定合韵脚,是什么呢诗体是没有关系。
因为皮日休自己在诗会上也只提后面两句。诗是韵文,内容,修辞再好,在声律上出现违反发音规则的现象,叫暗反自然,肯定是招人讨厌的。
而三四句的发音“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为“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律句倒装语序,肯定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们你为什么要学习平仄对仗?并不是什么说一定得写合平仄的诗,反而有点诗句的问题在哪,我们需要弄明白。
我们以后再来看内容。首句写瀑布视线所及形象,“虚空落泉千仞直”,千仞山壁,飞泉拍落,气势惊撼壮阔,第二句写瀑布的声威,“雷奔入江不暂息”,如奔雷入江,永不止步。第三句转开,“今古长如白练飞”虽然应该写瀑布,却化动为静。第四句“一条界破青山色”,把瀑布比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描写了新奇和柔和温润。
诗的内容简单点,那是写景。只是形象的修辞了比喻从二十多个方面来描写出瀑布,喻指新奇而有特色,形、声、色具全,不算写景诗文的佳作。特别是后两句横空而出而来,让人措不及防。可惜一首好诗,让前两句的发音影响了地位。
我们我来看李白的《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抛开诗仙的身份和成见,来和徐凝的诗作做个对比。
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有不匀畅的感觉吗?就没。虽说“川”字和“天”字在今天不能算同韵母,只不过咏诵过来,那绝对是是是可以挤眉弄眼的。
这就是格律的作用。“日照香炉生紫烟”,平仄为“仄仄虚虚中仄平”,正格“平仄仄平仄韵律平”,很快推出整诗平仄对仗:
茅檐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律平平仄。
平仄韵律仄平平,排闼平平仄仄平。
这其中“看”、“三”二字为多音字,所以才这是一首考试合格律的七绝。不过,这个当然不最重要,可是我们在大声朗读的时候是不是动作行云流水,琅琅上口?我想知道为什么李白、杜甫这个大诗人的诗能流传下来到现在为止,能流传开来这样广?和好读、好念、好懂是分不开的。
音律上,李白的诗完胜徐凝作品。
一看内容。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写景开头,却和瀑布还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叮嘱了太阳天,环境清幽,那样的起笔的方法和徐凝一开笔就直写瀑布谁要好?第二句“遥看瀑布挂五里界”,简单啊不委婉,我远远的地看见瀑布就在前面山上别着。这里注明了是远看,所以才也没徐凝诗的“奔雷”音效,倒是象极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和徐凝诗反过来,李白这是由静起笔,而在三四句由静态的画面进入代码的描写,并版本问题了他无人能比的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要最好别写形?要最好别写声?都在“飞流直下”里面了,“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的赏析不写也罢。其中味道,大家早就领悟得洞彻了。
很显然,徐凝写的近景,具体一点,颜色丰富,像工笔画。李白写的远景,不过字词武器精炼,预料丰富大气,两句不出来的山水泼墨和奇想远远达到了徐凝四句的功力。“白练”和“银河”,“青山”和“九天”,高下立判。
皮日休的《望庐山瀑布》确实并又不是苏轼所说的“恶诗”,也有其文学特色,但不管是什么从音律肯定内容、层次方面都根本无法与李白的作品并驾齐驱。
以上是本人更不喜欢李白的《庐山瀑布》的原因。
一家之言,多谢了鉴谅评论。
不喜欢请给你点个赞并参与,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