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光下载站

剑与远征囚时之界_反映边疆战士的有关诗句有哪些

编辑:小编酱 来源:编辑铺 时间:2024-06-23
剑与远征囚时之界

反映边疆战士的有关诗句有哪些

夏夜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古】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又上后园山脚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古】
  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
  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蓐收困用事,玄冥蔚强梁.
  逝水自朝宗,镇名各其方.平原独憔悴,农力废耕桑.
  非关风露凋,曾是戍役伤.于时国用富,足以守边疆.
  朝廷任猛将,远夺戎虏场.到今事反覆,故老泪万行.
  龟蒙不复见,况乃怀旧乡.肺萎属久战,骨出热中肠.
  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瘴毒猿鸟落,峡干南日黄.
  秋风亦已起,江汉始如汤.登高欲有往,荡析川无梁.
  哀彼远征人,去家死路旁.不及祖父茔,累累冢相当.
  拟古出塞(五首)
  年代:【明】 作者:【李东阳】
  河曲二千里,外险中广夷.
  胡儿十万骑,倏忽路无歧.
  边军戒轻入,壮士气不持.
  帷幄计深密,功成在何时.
  粮储日不继,淹留惧愆期.
  边疆古有患,上将重兴师.
  吾知荷戈礻殳,生死长相随.¤
  述言
  年代:【明】 作者:【刘仁本】
  桓桓杨将军,落落真英杰.
  亹亹却红巾,凛凛持金节.
  保障东南区,边疆靡蹉跌.
  大功曾未成,身名遽磨灭.
  谁令养虓虎,逾圈乃自啮.¤
  会宁道中别姜惟清主事
  年代:【明】 作者:【刘廌】
  八千道路边疆去,回首甘凉忆旧游.
  沙塞孤城胡骑接,玉关落日酒泉流.
  哈枌果实供盘馔,苏鲁麻篘解客愁.
  此日故人重会别,秣陵归思不胜秋.
  出塞曲二首
  年代:【明】 作者:【任淳】
  十八羽林郎,飞腾事朔方.
  青萍玄锦毂,赤兔紫丝缰.
  沙漠今巢穴,燕然古战场.
  王庭须远遁,卫霍在边疆.¤
  吴江舟中赋得秋怀(四首)
  年代:【明】 作者:【王叔承】
  受降城下橐驼群,幕府屯田杳不闻.
  三辅干戈消白骨,九秋烽火暗黄云.
  边疆竟尔堪忧国,往昔何人议战勋.
  休道朔方元保障,健儿犹哭李将军.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古】
  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物情尤可见,辞客未能忘.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似尔官仍贵,前贤命可伤.
  诸侯非弃掷,半刺已翱翔.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男儿行处是,客子斗身强.羁旅推贤圣,沈绵抵咎殃.
  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
  徒然潜隙地,有腼屡鲜妆.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
  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刘表虽遗恨,庞公至死藏.
  心微傍鱼鸟,肉瘦怯豺狼.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
  彭门剑阁外,虢略鼎湖旁.荆玉簪头冷,巴笺染翰光.
  乌麻蒸续晒,丹橘露应尝.岂异神仙宅,俱兼山水乡.
  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更得清新否,遥知对属忙.
  旧官宁改汉,淳俗本归唐.济世宜公等,安贫亦士常.
  蚩尤终戮辱,胡羯漫猖狂.会待袄氛静,论文暂裹粮.
  观剑南献捷
  年代:【唐】 作者:【无名氏】 体裁:【五排】
  遐圻新破虏,名将旧登坛.戎馘西南至,毡裘长幼观.
  边疆氛已息,矛戟血犹残.紫陌欢声动,丹墀喜气盘.
  唐虞方德易,卫霍比功难.共睹俘囚入,赓歌万国安.
  白马篇
  年代:【南北朝】 作者:【孔稚珪】
  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集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带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力彰.
  会令千载后,流誉满旗常.
  冬寒客怀
  年代:【宋】 作者:【董嗣杲】
  争锥无意志摧藏,岁晚栖然滞客房.
  井臼自亲犹火食,琴书谁力谩时装.
  前峰雪洗心方快,破廨风穿骨欲僵.
  烧荻御寒身尚曲,有人皲瘃守边疆.
  汀州
  年代:【宋】 作者:【宋思远】
  全闽形势数临汀,赣岭边疆似井陉.
  江汇里渊锁地脉,山横华盖应天星.

囚时之界怎么玩

1、商人 时魔 女仆 魅魔 冰魔

哪一句古诗让你至今难忘

我少年读书时,老师给我们讲朱熹的一首劝学诗,我至今难忘。“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末觉池圹春草梦,階前梧叶己秋声"。激励我珍惜时间,勤奋读书。下面是我书写这首劝学诗,请诸位教正。

历史上有没有真正做到“马革裹尸还”的军人

且不说古代历史,但就近代战争中便有一位“马革裹尸还”的将军,那就是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

1941年12月,戴安澜将军奉会命令开赴协同英军一起抗击日军的侵略,保护我国唯一的援华通道滇缅公路的畅通。第200师作为我远征军先头部队率先在同日军展开激战,为我主力部队集结争取时间。

1942年3月第200师同日军第55师团在冬瓜展开激战,此役血战12昼夜,日军伤亡5000余众,击毙日军联队长一名,迟滞了日军的北进企图,第200师虽亦伤亡惨重,但士气旺盛,戴安澜此战也为世界各国所知。和远征军长官罗卓英皆表彰第200师冬瓜作战之英勇!

由于英军早已丧失抵抗之心,且不经通知我远征军便擅自撤退,致使远征军侧翼面临日军包围的危险,随着远征军的后路腊戍军攻占,远征军全面撤退。

而戴安澜之第200师则向怒江东岸转进,在不见天日的密林中行进,5月18日夜间军56师团别动支队夜袭负重伤,26日戴将军为国捐躯。戴安澜将军阵亡后,遗体由工兵营制造一具棺木裝殓,每日抬着行军,因遗体腐烂,于29日将遗体火化,将骨灰装入木箱,以马驼载行军。真正做到了军人的“马革裹尸还”!

用八个字概括了戴安澜将军的一生:“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妲己是怎么死的

想做你的妲己,祸国殃民生灵涂炭,毁了你的江山,也毁了你。

这是最近某视频非常火的一段调侃话。但也说明妲己这个女人只懂贪图享乐,没有政治远见,把别人作死了,自己也死路一条。

虽然只是调侃的话,但也说明了妲己本人确实心理变态,人格做出了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最后助纣为孽断送了商朝几百年的江山。

通过《封神榜》我们了解商纣王的妃子苏妲己。大家对苏妲己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人人骂其是狐狸精转世,以导致人云亦云把妲己狐狸精的形象传的入木三分。

但真正的历史确实有关于妲己的记载,在《史记•殷本纪》记载:

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在公元前1147年,商朝第31任君王帝辛继位,就在此时冀州游牧部落酋长苏护因对朝歌不满,发动大规模的叛变,帝辛率大军前去征讨,由于帝辛的能征善战,很快苏护便退兵求和,给帝辛送去很多的财宝牛羊,为了换来一方的长久安乐,苏护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女儿送给了帝辛。

果然英雄难过美人关,帝辛简单貌美娇艳的妲己后心花怒放,很快就带着美人收兵回到朝歌。

男人都一样名利双收后,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享受劳动成果,这时候怎么少了温润妩媚美妞,就是这个记载历史上力大无穷的纣王却拜倒在妲己的石榴裙下。

 《史记》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其实在商朝之前的夏朝也有个和妲己相似的女子叫施妹喜,是夏朝时候一个部落酋长的妹妹,据说喜妹也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人,她也是被兄长以换取和平的送给了夏王朝皇帝姒履癸。

漂亮的女人那个男人都比,更何况是有闭月羞花之容貌的喜妹。

芙蓉暖帐度,从此君王不早朝。姒履癸自从得到施妹喜就被是美貌的容颜迷惑了,整日和施妹喜在宫中作乐。

据说这位施妹喜欢听绸缎撕裂的声音,姒履癸就把国库中的丝绸全部搬出来撕,以换取施妹喜的欢心,十足的败家子。随着姒履癸的荒淫无道,夏朝在撕绸缎的“乐声”中结束。

但到了商朝的帝辛,所作所为比姒履癸有过而无不及。对妲己的宠爱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痴迷的地步,两人的身份也在慢慢的发生转变,帝辛从一个王者慢慢变成了妲己的“提线木偶”。

不得不说妲己真是贪图享乐的鼻祖,而且其还精童乐律,为了迎合帝辛的嗜好,亲自谱曲,让乐师位两奏靡靡之音为喝酒助兴,据说帝辛为了营造喝酒的氛围,专门命人建造大型酒池,能容下几千人同时在里面泛舟做乐。妲己和帝辛就在男赤女裸的追逐中玩乐(完了),甚至忘记了今夕是何日。

帝辛对妲己的宠爱可以说到了忘我的程度,当妲己说想伸手就能摘下天上星星的时候,帝辛立刻大兴土木,历经七年才将鹿台建好,并在上面建立了摘星楼,并命人搜集民间的奇珍异宝装饰摘星楼,供妲己享用。

据说帝辛的妃子看不惯帝辛、妲己过这样奢靡淫侈的日子于是就劝说帝辛,帝辛一怒之下竟杀了这个妃子,后来更是规定不允许旁人指责,如果有人惹妲己不开心就砍其头,甚至连自己的老丈人也不放过,后来西伯候进朝来劝说帝辛,反被关了起来。

《史记》说:"为。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

在妲己的蛊惑下,帝辛变得越来越残暴,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帝辛甚至对百姓残忍的剖腹挖心、剔骨验髓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这些在神话剧《封神榜》中都出现过,就不以次说了,正是妲己和帝辛对百姓做这些泯灭人性,人神共愤的事情,让整个商朝的百姓惊恐万状,甚至有的诸侯王要征伐帝辛。

帝辛的王叔比干经常规劝帝辛,说辛奢侈不好,不要宠溺妇人等等,帝辛非常的不耐烦,在妲己的蛊惑下对比干施行了挖心之刑。

虽然以上这些只是后人对妲己蛇蝎心肠的传述,说明在她的迷惑下商朝走向了灭亡,但如果不是帝辛的残暴不仁,商朝也不至于灭亡。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率领周部落的五万多人,从孟津渡过黄河,逼进商王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据说当时的战争还没有开始将士们就投降于周。帝辛慌乱之余亲自应战,但人心以去,帝辛被周武王的人马团团围住,帝辛看到大势已去,就跑到露台自己放了一把火,连同自己一起烧死在了摘星楼。

帝辛死后,妲己被周武王活捉,当着全城百姓的面把这个十恶不赦的妖女给斩首了,民间传说刽子手在对妲己行刑的时候,都被其的美貌裙吸引,不忍杀之,最后姜子牙下令用布遮挡其面部,妲己才人头落地。

康熙三大重臣明珠,索额图,佟国维,为何只

错了!

佟国维和明珠都是善终,只有索额图例外!但是,佟国维和康熙有一层特殊关系,这是明珠和索额图不能比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三人不同的遭遇。

1、明珠早年受重用,后来黯然病逝

明珠,全名叫纳兰明珠,是女真大族叶赫那拉部统领的后代,爷爷极其彪悍,曾经和努尔哈赤干过仗,不过被打败了。

明珠父亲的时候,建州女真太过强大,就此投降了。

明珠的儿子很出众,名字叫纳兰容若,喜欢文学的人都很清楚,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就是出自纳兰容若之口。

明珠娶的老婆也是一等一的女真大族家的闺女,是英亲王阿济格之女,论起辈分,康熙还得叫声“堂姑父”。

因为,阿济格是康熙的爷爷皇太极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也是多尔衮的哥哥。

可以这样说,明珠出身高贵,加上婚姻加持,于是乎,成了大清一等一的贵族。

但是,在那个时代,不是说你的身世好就可以了,必须干出一定的业绩,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欣赏。

在明珠的一生中,辉煌是因为有几件事做得相当好。

第一,治理黄河,功绩灿烂。

明珠在1664年,29岁的时候,成为了内务部总管。这已经是正二品的高级官员了。

1666年开始参与国政,不得不说,明珠的升职和孝庄关系还是很大,毕竟,当时的康熙还小。

1668年,明珠参与了黄河治理,而且功绩不错。回来后,直接被封刑部尚书。33岁,已经成为了部级干部,这仕途一片金光灿灿啊!

随着小皇帝康熙擒获了鳌拜,正是用人之际,在1672年,明珠成了兵部尚书。

第二,支持平定三藩,康熙很认可。

成了兵部尚书了,自然是要给康熙在军事上分忧。

1673年,年轻的康熙计划平定三藩,明珠作为兵部尚书成了商量国事的最重要大臣。

当时,朝廷里,对于“平定三藩”争议很大,索额图等人是坚决反对的,但明珠站队站得很好,坚决支持康熙平三藩。

这事,康熙看得很清楚,对明珠高看几分。

1674年,康熙让明珠担任了吏部尚书。

谁都知道,这个位置油水太大了,掌管着天下官员的升迁,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权倾朝野,极度的情况。

事实说明,明珠后来的黯淡,始于担任吏部尚书。

第三,明珠支持收复,而且对抵御沙俄很有主张。

明珠在收复上,非常同意施琅的建议,而且坚定地和康熙在一条战线上。

后来,大清和俄国在尼布楚有了,还是明珠辅佐康熙进行协调,而且参与了早期的谈判。谈判时,对待俄国人,明珠义正辞严:

“我国向无侵犯尔国之处,尔国人却无故施放枪炮,杀我居雅克萨等地徒手虞人(即猎人),并屡次纳我逃人……”

啥意思?我大清国并没有侵犯你们,你等无故开炮,杀我国人,并且还接纳我国逃过去的犯人。这不地道啊!

总之,在明珠的前半生,因为旗帜鲜明地支持康熙的主张,获得了康熙的大力认可。当然,也有不足,因为权利太大,拉帮结派,和索额图等人斗得不亦乐乎,对朝廷非常不利。

但是,聪明的康熙,对于明珠早期的贪墨等保持了容忍。

可是,明珠终究犯了康熙的逆鳞。

明珠一生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在“买官卖官”上,他仗着自己的权势,大肆买官卖官,这让康熙实在气愤。

1687年,巡抚于成龙秘密上奏康熙:明珠和余国柱把官都卖完了!康熙就此事问了身边的高士奇:“为何没人上奏?”高士奇回答道:“谁不怕死啊!”

就此,康熙调查和询问了一些人后,对明珠大失所望,想不到明珠的胆量大到这种程度,因此,在1688年,罢黜了纳兰明珠大学士。

后来,康熙西征葛尔丹时,再次征召了明珠。

但仅仅就用了这一次,从此,明珠一直没被重用。

公元1708年,73岁的明珠病故了,康熙为此还派出了三阿哥去吊唁。

这说明,明珠还算是善终,并没有受大苦。

比起明珠,竞争对手索额图,就有点惨了。

2、悲惨的索额图,做错了好几件大事

索额图比明珠小一岁,老爹很厉害,就是名声赫赫的四大辅助大臣之一的索尼。

索尼是个智者,但,智者的儿子,不见得也是智者。索额图比起老爹,就是个糊涂蛋。

索额图的升迁比明珠次一点,1668年,明珠担任刑部尚书的时候,他是吏部侍郎。

但是,1669年的擒获鳌拜,索额图是立了大功的。因此,早期的索额图就是康熙的心腹。

我们看电视《鹿鼎记》可以看见索额图的身影,其实,索额图没有电视上那么,而且是一等侍卫,很有两下子的。

鳌拜被擒获之后,索额图开始被重用,先后成为了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内阁之一。可见,康熙对其重视程度。

1680年,索额图没有了大学士的头衔,一度提出辞职。康熙不准,并授予了议政大臣。

很快,索额图的第一个大错误来了。

1683年,索额图的弟弟心裕犯错了,不上班外出瞎逛,索额图处理很轻,罚了一年的俸禄;后来,弟弟法保游手好闲,不好好上班,索额图撤了弟弟的内大臣职务,这弟弟依然骑马射箭,不知收敛。

鉴于此,康熙下令:

革心裕銮仪使、佐领,仍袭一等伯,革法保一等公,革索额图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仍任佐领。

也就是说,三兄弟被康熙一锅炖了,一起收拾了。

其实,这只是个理由而已,康熙还是对于索额图和明珠的竞争,搞得乌烟瘴气,气愤不已,因此,才下了狠手。

索额图是康熙执政早期的好帮手,因此,在1686年再次启用了索额图。

看起来,索额图的命运比明珠好似的。

但是,索额图最大的错误来了。

索额图和太子胤扔关系不错,但是,这个关系非常敏感,实在不好拿捏。

1702年,康熙南巡,派索额图去陪伴太子,辅佐太子。

因为太子这一年实在不成器,表现很不如康熙的意,索额图受到牵连。

再后来,康熙身边的高士奇对于索额图所做的种种过分行为,一一报给了康熙,把康熙气得七窍生烟。

高士奇是谁?曾经是索额图家的“师爷兼家奴”,后来,成为了康熙身边的红人。人家已经红了,但是,到了索额图家,索额图还让人家跪着说话,这猖狂劲,康熙如何能忍?

1703年5月,索额图因为太子之争,直接被幽禁于宗人府。

可见,康熙真的是对索额图失望了。

1703年9月,康熙下旨赐死索额图,那些索额图的同党们,或者被杀,或者拘禁,或者下课,或者流放,总之,索派的人,全被打翻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了。

至于,索额图曾经的功绩,被康熙一一否定。

一句话,索额图还是没有摆正位置,朋党众多,形成了一股力量,让康熙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因此,索额图只有死路一条。而明珠,很多年不在任上了,也没有参与重要的“太子之争”,所以,没有索额图般凄惨。

3、佟国维和康熙关系非同一般,善终

佟国维,自然也是出自大族,是镶黄旗人,父亲是佟图赖,曾经跟随皇太极打天下,最高做到了太子太保的职位。

佟国维和索额图、明珠一样,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生于1643年,比明珠和索额图小个七八岁。

不过,佟国维有个非常显赫的身份,这是明珠和索额图不能比的,佟国维是康熙皇帝的亲舅舅。

擒获鳌拜的时候,佟国维没立什么功劳,但是,在逮捕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时,佟国维是立了大功的。

佟国维在1682年,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

从此,佟国维成了非常重要的大臣。

后来,康熙征讨葛尔丹的时候,佟国维紧紧跟随,立了不小的战功。

按道理,靠着战功,佟国维就能够颐养千年了。没错,佟国维也是这么想的。

1704年,61岁的佟国维“以生病为由”暂时辞去公职,顶着国公的头衔,开始享受老年生活了。

谁知道,不安分的他,在康熙邀请下,后来重新入仕,开始发挥余热了。

老了的佟国维,在,还是做出了昏招,在1708年太子被废,佟国维为了给子孙后代争得一些政治资本,旗帜鲜明地支持八阿哥。

要知道,康熙最讨厌的事就是“九子夺嫡”,对于八阿哥,更是不欣赏。如此,佟国维算是掉入泥坑了。

康熙很干脆,舅舅,你还是回家养老吧,一顿训斥,让佟国维罢职回了家。

从这以后,佟国维职位全无,门前冷落。

1719年,佟国维病逝,享年76岁。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

佟国维死后,康熙给这个亲舅舅树立了碑文,还派官员去吊唁。

说明,佟国维还是很受康熙认可的,除了“立储”之事,再无其它龌龊。

或许,康熙在1708年罢免了舅舅的官职,就是让其回家安心养老吧!

而佟国维的亲侄子隆科多,还是被康熙、雍正重用。

雍正上位后,对佟国维这个舅爷做了这么两件事:一是赠太傅,二是谥端纯。

雍正还亲自写了“仁孝勤恪”,立在了佟国维墓前。

纵观索额图、明珠和佟国维三人,都是康熙朝的重臣,但索额图比较悲惨,一是管理有大问题,二是没有很好处理太子与皇帝的关系,死时67岁;

明珠,也算是善终,并没有被幽禁,最后,在73岁病逝;

而对于佟国维,康熙也是没有下过狠手,一是佟国维是康熙的亲舅舅,二是佟国维整体上还是不错的,不像索额图和明珠,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当然,佟国维的权力和帮派,也没有另外两人大,这也是原因之一。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这是明史当中对于徐达的记载,其中濠人指代的是濠州,说的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这也意味着他和朱元璋是老乡。由于家中世代为农,所以生活可能和朱元璋差不多,连块埋父亲的地都找不到。当年郭子兴的时候,徐达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朱元璋,成为了他的部下。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徐达没事?

接着就是正常套路,建功立业,成立明朝。但是建国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徐达能够躲过一劫?

其实如果你真的翻开明史,你会发现虽然朱元璋杀了功臣,但是并没有传说当中的这么多。

这里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假设上面的罪名成立,朱元璋为何大肆屠戮功臣,又为何没有杀徐达?

很简单,就是因为衷心,而且两次给朱元璋表露过。比如说朱元璋曾经把自己的老宅子送给徐达(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但是达固辞,意思是坚决不要。

先不说老宅子的事情,就单独以兄弟相称,可见朱元璋还是非常信任徐达。其实信任这种东西最廉价,这不可能成为朱元璋不杀他的理由,关键是徐达表现的足够忠诚。朱元璋有一次故意把徐达灌醉,然后把自己的被子给他盖上。等到徐达醒过来的时候,吓得魂都没有了,趴在地上大呼死罪。朱元璋看到之后非常高兴,这是第一次试探。

除此之外,野史当中还有胜棋楼的记载。朱元璋有一次要和徐达下棋,并且不允许他让子。结果这盘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了中午,整个棋盘都摆满了棋,徐达突然停下来手中的动作。

朱元璋问他为何不继续下下去?徐达让朱元璋仔细看棋盘,原来徐达所执的黑棋,全部摆成了万岁的字样。朱元璋非常高兴,就把下棋的这栋楼赏给了徐达,并且改名为胜棋楼。

从这两件事情当中,就可以看出来徐达对于朱元璋的忠心。不过由于太子朱标实在是太过宅心仁厚,朱元璋不放心等他百年之后,朱能否镇住各位叔伯,于是开始了大清洗。

整个过程异常的惨烈,牵扯人数之广史无前例,不过徐达全部都活了下来。可惜最后还是不明觉厉的死掉了,史书上如此记载: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意思是徐达后背长了一个疮,朱元璋派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过去看看,第2年徐达突然去世。不过民间当中的说法,还是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

朱元璋在徐达长子临走之前,给了他一只烧鹅,让他带给徐达。当时这种背部生疮,医书当中记载。需要好生休养,不能吃发物。

何为发物?比如一些过于营养和刺激性的食物,容易造成伤口病变。不过还要给这种说法打一个问号,毕竟明史当中后来这样记载:

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徐达的后人如何了?

从上面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是非常重视徐达的,对于他的后人自然是优待处理。徐达一生留有四子三女,且看他的后人情况如何?

徐达的大儿子名叫徐辉祖,也是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准备着手削藩事宜。在燕王朱棣之前,已经革去了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人的职位,燕王朱棣眼看在即。不过在真正之前,他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先行前往南京请安,假意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削藩,也是讲了礼。

当时就有人建议,先把他们三个扣留,这样燕王就不敢了。可惜这个建议朱允炆并没有同意,但是徐辉祖认为这是最好的时机,又私下里去找朱允炆。

并且给他一个一个的分析这三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要知道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燕王,他还是这三个人的舅舅。这三个儿子当中,他最担心的就是燕王的二儿子朱高煦。给他的评价也是:

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

意思是朱高煦就算现在不背叛朱允炆,将来也会背叛他的父亲。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徐辉祖说的可谓是非常之准。

朱棣登基之后,曾经让朱高煦前往云南,但是由于此地太过荒凉,和流放没有区别。于是朱高煦不愿意前往,朱棣非常生气的把他骂了一顿。但是朱高煦不愿意悔改,甚至是私自练兵,朱棣一气之下,把他贬成了庶民。最后朱高煦气不过起兵,结果在宣宗时期被其处死。

当然这都是后话,虽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但是朱允炆仍然没有同意。

由于徐辉祖是这三个人的舅舅,所以他们来京城的时候也是住在徐辉祖的家里面。然而徐辉祖面圣的消息被泄露,朱高煦连夜骑马逃走。

后来燕王起兵,徐辉祖前去阻击,可惜是一败再败。等到朱棣进南京的时候,徐辉祖待在徐达王府里面,不愿意出去迎接。不过朱棣并不好杀他,因为上面有人罩着。

第一是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小舅子这个关系放着。第二是徐达一家有朱元璋的免死金牌,朱棣反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元璋。所以只是囚禁了他,五年后徐辉祖病逝。

虽然徐辉祖气节可加,但是不代表徐达的所有儿子都这样。他的小儿子徐增寿,就曾经力保朱棣,也是他主张把朱棣三个儿子放走。也是他通知的朱高煦逃跑。

所以等到朱棣之后,朱允炆召他进宫问罪,最后死在了皇宫的地板上。朱棣进南京之后,也是悲痛万分,给他追封了武阳侯。虽然留了个儿子,但是后来因为奢侈放纵,被扒去了官服。徐达的大儿子和四儿子都因为靖难之役而死,二儿子早年因为病重夭折。唯独三儿子还算好,一直在朝廷里面做官,最后也留了一个善终。

至于徐达的三个女儿,则是都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朱棣,代王朱桂,安王朱楹。嫁给燕王朱棣是长女,之后被封为皇后。生了两个儿子,不过后来下场也不是特别好。

民间一农民自称是徐达后人?

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

位于江苏如东的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他自称是徐达的后人,并且还拿出了家谱作证,上面确实从明朝开始编纂,如今已经是22代人了。

这位老人名叫徐永德,他自己只知道是徐达的后人,但是并不清楚是哪一脉。当年是由于靖康之变,才搬到了如东,如今只剩他们这一脉人。为了纪念曾经的祖辈,特意修建了一座宗祠。

徐永德以前家里面比较穷,不过父亲还是咬着牙把他送到了私塾,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17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扫盲教师,后来在如东县的一所初中教书,一直到退休。他是在偶然之间,到村子里面徐永泉的家中做客,看到了一本清朝版本的家谱。在这份家谱当中,他看到了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于是寻根究底,发现自己这一脉竟然是徐达的后人。

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并不好考证。因为在明清交际时期,民间习惯攀龙附风,经常篡改自己祖籍,说成自己是某一个名人的后人。

大学中挖出一座古墓,竟是徐达后人?

这件事情发生在2011年的4月19日,地点是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新校区。在校区建设过程当中,发现了一座墓穴。不过陪葬品比较磕碜,只有几件还算精美的瓷器。

根据考察研究发现,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来自于明朝时期。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能够把墓留在南京的人,可谓是非富即贵。不过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还是发现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瓷器。

最后经过研究发现,这座墓的主人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佥事徐君叙,此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后来经过推测,这座墓穴距离徐达的墓穴不足几百米距离,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后人。

岗村宁次竟然和徐达有关?

这种说法比较鬼扯,大家就当做是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较真。意思是说在明朝灭亡之后,徐达的后人逃到了日本,投奔岗村的家中。

日本当时还只是有名无姓,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姓的权利。而岗村家是中下级的武士,相对来说还是有可能收仆人的。具体情况如何,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其他人的回答,有人也说了确实是徐达的后人,不过我还是那个观点,听听就好。

剑与远征囚时之界最新阵容推荐

开局10人阵容:凤凰、双子、商人、魅魔、恐魔;狐狸、光女、女妖、兔男、女仆。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

在明朝统治集团中,云南的沐王府可谓是一个另类,不论皇宫两大势力如何争斗,沐王府也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履行着自己驻守西南边境的职责。那么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这个“沐王府”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呢?

即使存在感较低,但沐王府的地位却至关重要。明代世袭黔国公府,是明代云南的权力中心,地位显赫,由于该地百姓尊重爱戴府中黔国公,便拟他为亲王,故又称沐王府。该府中人云南沐氏家族,长期镇守云南,从开国国公一直延续到末代国公,确是做到了与国生休。

而沐氏一族的鼻祖,也就是明朝汗马宣劳,纯勤不二的开国功臣,沐英。据《明史·列传第十四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记载:“沐英,字文英,安徽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硃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沐。”

沐英出身贫苦,八岁时父亲病逝,且处于红巾军等农民起义与元朝厮杀的社会阶段。母亲病逝后,孤苦伶仃的他投靠了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其与妻马氏十分怜惜他,在便收养他为义子,且从朱姓,又叫朱英,教他识字、打仗,跟从长子朱标一同接受教育。他十八岁时便担任军事要任,镇守江苏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镇守江西广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此时朱元璋命他恢复了沐姓。

自元至正二十二年正式出宦,至明洪武二十五年辞世止,沐英一直从事仕途,出生入死,不负明太祖的重托。先是立下了“以一举而开闽关,大业辟矣;再奋而运斗枢,大政立矣;三厉而西略,自西徂南,大统一矣”平定西南,铲除大理割据势力的汗马功劳;后又与他的后人经营云南,理顺各少数民族土司,充实稳固了明对云南地区的统治。朱元璋也称赞他:“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朱元璋逐鹿群雄,开国立绩,沐英伴其左右,随着功成名就,深受朱元璋信任的沐英也受封爵位西平侯,得分封土地。封诰时,太祖对他言及往事:“尔当是时八岁而逢难,罔知存活。朕怜其子孤而且幼。特抚育如儿。夜卧同榻,数番鼾睡于朕怀……今也不忘尔孩童之状,与尔无异于尔父”。在沐英病逝后,朱元璋十分痛惜,且追封其为黔宁王,命其长子沐春袭父爵位,继镇云南。

所以说,沐王府,不仅是军功甚隆的开国功臣一脉,也算是半个皇亲国戚的一势了。他们归附依靠明朝内廷,效忠支撑明朝内廷,相伴相生。他们嗣爵集田,驻守西南,攘内安外,又上贡中央,整个沐王府,也算是明朝总集团的云南分公司了。谨遵先祖家训,忠诚报国,治理云南的沐王府,在最后一代国公沐天波维护皇帝永历帝夺刀抵抗而死后,这个依靠皇族278年的沐王府,逐渐隐匿在了历史长河中。

一代名将哥舒翰是怎么死的

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多次大败吐蕃,战功赫赫,有“大唐第一战神”之称。

“第一战神”也许有点夸张,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在诗仙李白眼里,更是把卫青、白起落下几条街的大英雄——

丈夫立身有如此,

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

白起真成一竖子。

然而,这位屡破吐蕃、百战百胜,为唐玄宗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却在与安禄山叛军的PK中阴沟里翻了船。

安禄山是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发动“安史之乱”的,之前打死也不信安禄山会反的唐玄宗,直到叛军势如破竹地占了大片地盘,这才如梦方醒,匆忙组织防御。

首先派出的虽然是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名将,但因是仓促上阵,加上双方实力悬殊,两员名将也无济于事,连洛阳都没守住,退守潼关,坚守不出。

潼关乃长安门户,只要牢牢守住这个门户,叛军就无法越雷池一步,长安可保无虞,然后调集兵力,从四面八方合围叛军,未必不能反败为胜。

而这,也是多数朝臣的看法。

图1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然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唐玄宗,无法接受堂堂军出师不利这个现实,求胜心切、急于挽回面子的他,对两人“躲”在潼关不出战极其不满,而唐玄宗派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竟然一再向封、高两人,均遭拒绝后,边令诚竟然在唐玄宗面前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唐玄宗也不管是不是谗言,将两人同时赐死,然后起用一个“瘫子”,命令他接替被冤杀的封、高二人。

这个“瘫子”就是哥舒翰。

那时的哥舒翰不但年纪大了,还因常年好酒好色,把身体得,一次洗澡时不幸中风,差点见了阎王爷,昏迷了很久才醒过来,从此得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站都站不起来了。

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无异于判了死刑。

“病废在家”的哥舒翰接到命令,不由得大吃一惊,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然而唐玄宗说,战马就是一个将军的腿,把他抬到马上,他不就站起来了吗!

哥舒翰不得不接受任命,带着行军司马田良丘、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几个唐玄宗给他配的属将和高仙芝的二十万旧部,开向潼关。

没多久,安禄山就命儿子安庆绪来攻潼关,被哥舒翰轻松击退。

图2 哥舒翰据守边关

那以后长达半年时间里,叛军多次进攻,都被挡在潼关以东,眼看长安近在咫尺,就是无法前进一步。

安禄山不愧是老狐狸,强攻不成,便把精锐部队藏起来,然后命部将崔乾佑把一些老弱病残放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想骗哥舒翰去捡便宜。

这点小把戏,怎么可能骗得了经验丰富的哥舒翰?

不料,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唐玄宗也得到了,他马上派人命哥舒翰出兵,捏了那些软柿子,然后收复陕洛。

完了,皇上上当了!

前线将领最怕的,就是不了解军情的上级干预战事,尤其是这个上级是皇上大人,因为谁的命令都可以违抗,唯独皇上的命令不能!

哥舒翰立即给唐玄宗上书,不行啊陛下,安禄山这是故意示弱,给咱们挖了个坑,咱们不能中他的奸计啊。

哥舒翰又认为,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战速决,官军则正好相反,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利在坚守,再说暴虐无道的叛军已经失去了民心,时间稍长定会发生内乱,那时再进兵收拾他们,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哥舒翰的想法,与郭子仪、李光弼不谋而合。

图3 郭子仪(697年-781年)

那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河北攻打叛军另一股主力史思明,而且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等他们把史思明搞定,就可腾出手来支援潼关,到时候潼关守军再出击,就可对叛军来个前后夹攻,将其彻底歼灭,也就不是难事了。

所以他们二位也认为,潼关守军只宜坚守,不可轻易出击,否则万一被安禄山埋伏的精锐诱歼,潼关就完了,叛军一旦占领潼关,那就是灭顶之灾!

道理讲明了,就看唐玄宗能不能听进去了。

但是杨国忠说,哥舒翰按兵不动,是贪生怕死,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是什么!

唐玄宗听杨国忠这么一说,立即否定了郭、李二人之谋,接连不断地派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抚膺恸哭。

他哭的不是自己,是整个李唐王朝的命运。

因为他知道,一旦出击,必败无疑!

756年六月初四,“恸哭出关”的哥舒翰率军驻扎于河南灵宝。

南面靠山、北临黄河的灵宝,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山道,长达七十里,是设伏的理想地段。

不出哥舒翰所料,安禄山的精锐部队,已经在此设下埋伏。

图4 安史之乱

四天后,战斗打响。

安禄山再次故意示弱,将王思礼的五万精锐,和随后跟进的庞忠的十万大军,成功诱入伏击地段。

叛军哪儿去了?官军刚开始疑惑,流星雨一般的滚木檑石,就从山上倾泻而下,在狭窄的山道上,官军想躲躲不了,想逃逃不了,砸死者不计其数。

哥舒翰连忙命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点燃早就准备好的几十辆草车,推下山谷,顿时浓烟滚滚,烈焰熏天,像下了一场大雾,什么也看不清的官军胡乱放箭,直到放到天黑,放完最后一支箭,才发现那些箭射中的,全是空气,连叛军的影子都被射中一个!

叛军到底去哪儿了?官军心里刚刚再次冒出这个问号,叛军主将崔乾佑率领的精锐骑兵,就从背后杀出。

官军惨遭前后夹击,只顾逃命,乱作一团,仅被挤下黄河淹死的,就达数万人。

河边上的官军运气不错,挤上了运粮船,然而没多久就因超载,运粮船连同上面的人,全部翻沉河底!

侥幸没有沉入河底的官军,总算划到了对岸,但已剩下不到十分之二。

而有幸逃到潼关城外的官军,最终也大多掉入自己之前挖的堑壕。

那些堑壕总共有三条,均深一丈宽二丈,三条堑壕很快被填满。

最幸运的是后来者,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总算安全回到了潼关。

图5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哥舒翰一清点,发现回来的仅有八千人,而出去的时候是二十万。

这点人马肯定守不住潼关,潼关早晚是安禄山的。

产生这个想法的不是哥舒翰,是他的部将火拔归仁,以及其他几个与他关系不错的将领,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投降安禄山才是上策。

火拔归仁是突厥人,突厥火拔部落颉利发石失毕之子,开元二年降唐,袭燕山郡王兼火拔州都督,在哥舒翰帐下为将,那时的哥舒翰是河西节度使。

尽管仅剩八千人马,但哥舒翰毫不气馁,准备整军再战,火拔归仁却对他说:“敌军逼来,相公且宜西行避之,以图去就。”

没想到哥舒翰刚上马出驿,火拔归仁就带领其他将领,“叩马请降禄山”。

哥舒翰大怒:“大丈夫死则死矣,怎么能投降叛军?”

火拔归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把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着投降去了。

哥舒翰又气又恨,想用马鞭插入自己咽喉自尽,被夺走。

图6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乱

安禄山将哥舒翰囚禁了几个月,哥舒翰一直没有实现替他劝降李光弼等唐将的承诺,安禄山正在想这人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就被儿子安庆绪指使人杀了。

哥舒翰“投降”没多久,长安门户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等数千人,慌忙逃往成都。

公元757年,在洛阳称帝没多久的安庆绪,就遭到几十万官军夹击,逃往邺城前,将哥舒翰等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

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文:沙尘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反映边疆战士的有关诗句有哪些
  • 游戏标签 :
  •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